近年来,在教宗方济各任职期间以及当代世界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耶稣会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天主和教会。

我们的分辨涉及所有耶稣会团体和我们所有的使徒工作,其出发点是在文化、语言和传统上坚持”多样性中的统一”。目前,本会由约15600名耶稣会士组成,分布于世界上约110个国家,人员最集中的地区已从欧洲转向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1 。我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数以千计的合作者,从平信徒到其他修会的男女会士和教区神父,还有在神学和灵修、文化和社会领域从事相同使徒工作的人士。

通过深入的聆听和分辨,我们向圣父提出了四个全球优先性使徒工作:1)通过灵修和分辨指明通往天主的道路;2)与世界上的穷人、被排弃的人、在尊严上受伤害的人同行,履行修和与正义的使命;3)陪伴青年开创充满希望的未来;4)协同照料共同家园。

本会于2003年确定的几项优先工作是:中国和非洲的使徒工作、移民和难民服务、智能使徒工作以及修会驻罗马的国际性机构的工作。它们是对使徒工作中五项重大需求发出的呼吁,需要整个修会在其普世性机构的帮助下进行管理。对我们来说,这些需求至今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以上提出的四项优先”取向”代表着我们使命的灵修特征,不存在顺序上的先后: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优先都是触及我们身份的召唤,需要共同进行商议和理解。此外,它们提出的并不是需要执行的新”事物”,而是关于在全球范围内”思索如何去完成”和承担使命,并适应每个地方的当地特殊情况。

对此,教宗方济各在2019年2月6日的一封信函中予以肯定,他写道,”耶稣会为普世优先性使徒工作而努力的过程是[…]一种真正的分辨”。教宗表示,我们提出的优先事项”与教会目前的首要任务相辅相成,这些任务通过教宗、主教团和主教会议的训导,特别是劝谕《福音的喜乐》所传达”。教宗接着补充说:”第一个优先尤为重要,因为它强调了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耶稣会士与天主的关系以及个人和团体的祈祷与分辨生活”。他继而强调指出:”如果没有这种祈祷的态度,其他的计划都不会得以实现”。

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用老生常谈来回答教会和世界的新问题。体制改革必须从改革管理体制的人内心做起。依纳爵是一个”桥梁人物”,他生活的十六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地球和人类的空间不断扩大,提出建立新世界的要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刚刚发现美洲大陆;哥白尼提出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科学论点;还有那个时代的马丁路德和特利腾大公会议……。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变革中,教会内部的每一次变革都起源于恢复自身与基督的关系、与伯多禄的继任者的共融。普世优先性使徒工作也是本着这一精神制定的,它们产生于与十字架上的耶稣的相遇,祂的爱是对”整个世界的凝视”。《若望福音》中的一段经文这样提醒我们:”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若1:18)。因此,正如圣依纳爵所言,我们需要”深深地认识为我而降生成人的吾主耶稣,为能更加爱慕祂、追随祂”2

为此,教宗要求我们从灵修上重新做起。对耶稣会来说,根据我们蒙受的神恩,重新把灵修生活放在核心位置,这意味着开启一个培养希望的新里程,以天主观看世界的方式看世界。同样,对方济各任期间的举措、言辞和决择,也需要我们以这种普世的目光来解读,它们是对各种紧张局势、误解和特殊利益的修和。

通过灵修和分辨迈向天主的道路

“分辨”是一个代表现任教宗主要特征的关键词,但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它,避免误解,更不能把它当作挡箭牌,为”我行我素”的做法提供辩解。

一些当代文化倾向对分辨的人类学意义置若罔闻,包括对良心的义务感,对受苦穷人的责任感,还有对天主旨意的顺从3 。只有通过分辨,真理与自由、法律与责任、权力与服从才能相得益彰,”服从”来自拉丁文ob-audire,意思是”聆听面前的人”。

首先,我们需要对分辨的愿望和意志有所了解。一般来说,它不是一种自发的通常态度。分辨并非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其中所有的人和群体。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分辨的意志是否确实存在?在《福音的喜乐》中,教宗用三个动词总结了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察觉”、”解释”和”选择”。

自1523年依纳爵‧罗耀拉将分辨规则系统化以后,它们已成为广受欢迎的理论,为所有具有良好愿望的人共同分享。灵修的经验,使我们明白因受召而侍奉基督的使命,从而做出自由的选择。通过分辨,我们能够识别邪恶的诱惑——即使是掩藏在美善的伪装之下——和上主在人类历史中的善工迹象。因此,分辨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做出选择。

于是,在分辨中,关于个人生活、基督团体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一一浮现:我受召做怎样的人?作为一个信友团体,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决定来寻求共同福祉?如何杜绝社会上的邪恶,建设共同福祉?

不管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分辨皆有助于建立共同福祉。依纳爵‧罗耀拉在《神操》中说,分辨会使我们得到”勇气、力量、安抚、和平”的恩典。通过分辨,人们将不再以信德为界限,而是以道德为标准,来分清谁是促进共同福祉的人,谁是散播恐怖分裂的人。另外,在团体的分辨中,永生和新时代的迹象往往使个人和社会危机的局限性茅塞顿开。

以《世界人权宣言》为例,它是各族人民和国家以人的尊严为核心进行分辨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注意到,人权的普遍性在近年来遭受抵制,法律与权力的关系风云莫测。这方面的例子不可枚举:从墨西哥边境的移民到地中海的希望之旅,从非洲各国人民无声无息的流亡到亚洲和拉丁美洲对少数民族的迫害。总之,不享有公民权的人是否享有人权?这是一个已进入政治权力决定范围的问题。

这同时也是世俗社会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为了宣扬福音,我们必须同时克服世俗主义和对以往文化表现形式的怀恋。世俗社会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为我们在历史中铸造信仰提供机会;它是为人类自由开辟新空间的地方,宗教自由也不例外。正是在世俗社会中,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坚持跟随主耶稣的新条件不断产生。

与穷人同行,履行修和与正义的使命

对教宗方济各来说,塑造人类的未来与两个重大课题紧密相关:第一是穷人融入社会,第二是和平与社会对话4 。穷人的融入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决定才有可能实现,不是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建设包容、正义与和平的条件是”携手同行”。对此,方济各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榜样。不存在任何理论上的秘诀:必须要一起同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对穷人平等相待,了解他们的生活,认识他们的生活态度。这样,我们才可以继续走纳匝勒人耶稣所走的路,成为”穷人中的穷人”,设身处地从穷人的角度观察世界。

我们必须明察各种不公平现象并究其原因,促进对导致不公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进行改革。必须承认,对于人类中大多数人所处的各种不公平和非人道状况,从理性上充分认识其结构性导因并非易事。不论是现实的复杂性,还是这些人的生活状况,都要求我们作出有创意和系统性的努力。

但是,正义即可溯源于复仇的愿望,也可在修和中发芽成长。作为修和的成果,正义意味着纠正各种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各民族及其文化之间,还有我们与受造界、与上主之间的关系。教宗方济各在《福音的喜乐》中写道:”祂(耶稣)的治权达致我们的心,社会生活将会成为普世性的友爱、正义、和平、尊严的设定。那么,基督徒的宣讲与生活要同步对社会产生作用。我们正寻求天主的国:「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其它的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33)耶稣的使命是开创祂的父的国度,祂命令祂的门徒们宣报喜讯:「天国临近了。」(玛十7)”(EG 180)。

在促进正义与修和方面,政治层面始终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性。一个公正和民主治理的世界离不开真正的公民。对公民教育的投资有助于我们加强政治民主,发展致力于共同福祉的社会组织,并阻止各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基本教义主义和民粹主义造成的危害。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公民义务,主动对自己进行公民教育。

我们需要那些将共同福祉置于特殊利益之上的人进行治理,尽管后者也属于合法权益。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从政”意味着聆听和回应天主的召叫。发现、激励和培养这种公共服务的圣召是进行修和与正义使命的一部分。这才是方济各所说的政治,一个大写的”政治”。

对耶稣会来说,正义与修和的使命意味着以耶稣的风格与穷人同行,帮助移民和人口贩运的受害者,努力消除教会内外的各种侵犯性行为。毫无疑问,结构性不公正与滥用权力、性侵和侵犯良心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此,申张正义意味着努力根除一切形式的侵犯性行为。

雅鲁培神父(Pedro Arrupe)曾在日本传教并于1965年至1983年间任耶稣会总会长,他对我们的教导是,服务于信仰和申张正义是同出一辙、相辅相成的:离开信仰的层面,行动就会变成意识形态;离开对正义的捍卫,基督的见证就会局限于对祭礼的管理。同样,对教宗方济各任期的理解也必须通过这种”信仰-正义”二元论。

陪伴青年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如果把信仰与喜乐国际联盟学校(Fe y Alegría)包括在内,依纳爵教育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在校生约达一百万名。对于耶稣会来说,这意味着培育”与人同处、为人服务的青年”,可谓责任重大。年轻一代的变化很快:自1968年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第三个千年的年轻人为了避免失去自己有限的收获,直到最近才开始一致要求他们的社会权益。这一代人向整个教育和社会体系提出的质疑是:他们面对怎样的前途?应该以什么方式陪伴他们?进行怎样的对话?

我们的使命是与他们一起准备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穷人和年轻人因此成为”神学处所”,是现世中可以萌发新生命的十字架。今天,圣神通过年轻人向我们说话。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要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穷人。当我们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陪伴他们,分享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时,圣神就会对我们说话。我们都蒙召走近他们生活的世界。

“insegnamento”(教授/教育)一词从词源上讲有”放入”的意思。在方济各领导下的教会极其重视年轻人的”教育”,但这种最高意义上的”教育”与其说是向他们”放入”,不如说是把资源、创新和价值观从他们身上”挖掘出来”。

在对年轻人的陪伴中,体验的维度非同小可。依照依纳爵传统,这是一个持续性的个性化培育,需借助灵修读物或选修课程,设置聆听的场所、社会服务的责任以及一年中过祈祷和避静的日子,为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提供机会。

耶稣会的选择是聆听年轻人的声音,并通过他们的帮助进行更新、升级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使命;以他们对信仰、语言、情感的探索和新的实践为激励,创造一种新的包容性团体归属感,而不是那种年轻人之间在网络中归属感体验。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携手共建”生存空间”,让年轻人成为真正的主人翁,学会如何做决定、怎样指导个人和团体的进程。

携手呵护共同的家园

教宗方济各曾多次表示,《愿祢受赞颂》(LS)是一份社会通谕。事实上,并不存在两个孤立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是同一个社会环境危机。通谕敦促我们促进人类整体发展的新模式,因为”世上万物彼此紧密相连”(LS 16)。

这个挑战要求我们在尊重受造物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的替代生活模式,以公正的方式生产和分配物资,努力确保所有人有尊严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受召面对一个双重挑战:一方面,现有模式使地球陷入生存危机,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替代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做见证。当然,结构性变革需要我们破釜沉舟的努力,但与此同时,许多决定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小改变”也刻不容缓,如塑料、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衣服的选择等。

因此,我们应将整体生态学定论为有效范式,将环境现象和问题(全球变暖、污染、资源枯竭、森林砍伐等)与所有其他生活质量问题,如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和美感、良好道德行为、城市的善治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对各种联系和关系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在整体生态学中找到一把从方方面面解读生命的钥匙,从与自己身体的关系(参见LS155)到社会和机制的发展:”若万物是互有关联,一个健全的社会机制必定会有一些有助于环境和众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从此角度来说,社会生态学必然是机制性的,并逐渐扩展至整个社会。它源于最原始的社会群组──家庭,延伸到较大的地区、国家乃至国际团体”(LS 142)。

对耶稣会来说,关爱现在脆弱的生态系统,如亚马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以及刚果盆地的生存,意味着对天主的创造进行真诚的敬拜。

普世公民权必须在提倡合作而不是分裂的基础上,通过一种超国家政策建立,各种诸如水、空气、土壤和气候的资源和福祉应由全球性人类社会携手呵护,而不是由每个国家自行管理。

耶稣会自成立以来,由不同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耶稣会士组成,他们的原籍国有时可能处于相互交战中。修会的普世视野有助于我们战胜分裂,它的产生来自三种经历:与主耶稣的深厚友谊、学习研究工作以及服务于最需要帮助的人。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图像来解释,以便于大家的理解。

今天,在罗马的罗马公学广场上,座落着由圣依纳爵创立的前罗马学院,这是当时被派往世界各地的神职人员接受培育的地方。另外,广场上还有一座名为”圣玛尔大”的房子,它曾是一个妓女收容所。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圣依纳爵的使命。

第二个图像是莱内斯(Laínez)和萨尔梅隆(Salmerón)神父。这两位应教宗保禄三世要求由圣依纳爵遣派参加特利腾大公会议的耶稣会神学家受到众人瞩目,不仅是由于他们在神学研究上的睿智,更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的见证:在参加会议期间,他们留驻医院,并利用所有空余时间护理病人。

本会的四个普世优先性使徒工作,需要关怀、祈祷、学习、服务以及个人和全修会的见证,才能像种子一样发芽生叶。这就是教宗方济各遵循的教会方式,因为他和我们一样,同属于这种灵修经验。这也将是一个与其他修会和宗教团体、平信徒组织和运动团体合作和分享的旅程,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积极对话,保持我们彼此间紧密相联。

我们的任务是让共融战胜我们之间的区别,不断迈向地理和理性的”边界”。灵修和理性层面将共同引领我们前行,缺一不可。另外,我们也必须互相合作、忠于福音和教会训导。

教宗在《愿祢受赞颂》中写道:”天主,祂召唤我们慷慨大方献上自己和给予一切,祂赐给我们在旅途上所需的光照和力量。生命之主是如此眷爱我们,恒常地临在于世界当中。祂绝不抛弃我们,绝不留下我们孤独无助,因为祂已与大地结为一体,祂的爱不断催促我们前行寻找新的路径。愿主受赞颂!”(LS 245)。

参考文献

  1. 2019年初,耶稣会士有15,586人:神父11,208人,修士1,031人,修生2,609人,初学生738人。
  2. 圣依纳爵‧罗耀拉,S.,神操,第104条。
  3. 我们在《主祷文》中祷告:”愿你的旨意承行于地,如在天上一样!”
  4. 参阅:方济各,《福音的喜乐》(EG),第18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