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形象概含了第十六届世界主教常规会议的经验。这次会议第二阶段于2024年10月27日结束。但这两个形象尤其综合了本届会议从2021年开始准备到2024年结束,以《为建立一个共议携行的教会:共融,参与,使命》为主题的整个进程,而大会的召开更是整个会议从起步到结束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

第一个形象业已在去年传遍全球,即在保禄六世大厅聚首的会议,全体与会者分成小组环绕圆桌而坐。就如2023年10月第一阶段会议结束通过的《综合报告(Relazione di Sintesi)》所肯定的[1],“世界主教会议大会进行的模式…乃象征一个共议的教会,是圣体圣事的形象,这件圣事以天主圣言为中心,是携手并进的泉源和顶峰。在这样的教会内各种文化、语言、仪式、思维模式、乃至不同的事实,都能携手努力,在圣神的引导下从事成果丰硕的真诚探索”(综合报告RdS I, 1c)。

选择这样的议事安排有其明确的目的:为能在圣神内进行对话,这是两阶段议程秉承的方法论。他们环绕着圆桌,彼此分享那些足以在大会不同的文化、神修、年龄、性别以及看法中建立关系和桥梁的交谈内容。为能实现这个目标,与会者必须敞开胸怀,接受那些足以打动心灵深处的话,留意这些话在心中激起的共鸣。这样的可能,只有与会者事先已经让天主的话渗入他们心中,一如与拉德克利菲(Radcliffe)神父同为大会灵修辅导的依纳吉雅·安杰利尼(Ignzia Angelini)修女在她的默想提示中指出的。

大会活出的具体经验再次显示,在圣神中交谈远非规划小组讨论的技术可以比拟:那是一种神修的实习践行,一种真正的祈祷形式,足以敞开内心聆听圣神。就因为如此才显出整个大会的进行是多么卓有成效,它亦可成为教会实践其“相遇的文化”、或更好说“不同文化相遇的文化”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共议性同时表达了天主子民携手并进的精神,也表达了陪同各民族的历史走向圆满的天国。

第二个形象最近出现,它摄取了大会第二阶段结束的一幕,但没有像第一个形象那么广为流传,凡是愿意看看这个形象的人,可以在网站上找教宗方济各大会闭幕致词一栏即可[2](照片中最后一张)。当时大会才通过长达155节的“最后文件(DF, Documento finale”,这文件我们将在后面介绍。文件通过后,全体与会者聆听了教宗方济各的历史性致词,词中他声明:“我无意公布一份会后《宗座劝谕》,我们所通过的文件业已足够。在这文件中已有很多具体的指示,足以作为教会履行其使命的指南…。我愿意以此来承认主教会议所完成的工作的价值”。它的成果“乃是伯多禄继承者常规训导的一部分”[3]。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事,看来很感人。随后大会高唱赞主颂(或谢主颂Te Deum并接受教宗的降福。

至此,在一片喜乐的气氛中与会者逐渐离开自己的座位,围绕到教宗身边,以便拍摄一张最后的合照。来自全球“各支派,各异语,各民族,各邦国”(默5,9)的教会代表,以其所呈现的差异全都在场,他们环绕在伯多禄继承者四周,使其作为“全球主教和信众团结合一的原则和基础”的身份,经由一张照片象征性地、有形可见地展现出来[4]。拍完照,全体与会者聚集在俯视保禄六世大厅的耶稣复活巨大铜雕下:耶稣双手高举,传递生命,祂似乎在聚集整个造化,让圣神的风将之举起。耶稣的双手令人想起交响乐团指挥的双手,他指出每件乐器的任务,将众多的音响协和成一体。这就是上主继续不断在天主的子民中,在祂的奥体教会内所做的一切,祂激发的团结一致,使彼此的差异和谐地存在。

上述两个形象在一起也表达出那股激励教会携手并进的动力:受洗者之间的亲切相会,彼此接纳和倾听,受共同聆听的圣言所光照,这一切都为大家开启了辨认圣神声音的可能性,并给我们形塑了天主子民的形象,即“我们”乃教会、乃“生活在不同环境与文化中…,大家携手并进共同肩负使命的团体和历史的主人翁”[5]

上述两个形象固然简洁有力,但无碍我们经由审视会议最后文件中的某些段落,进一步仔细认识这次会议进程的一些成果。为能了解这道文件的价值和重要性,首先必须将之置于大会至今所完成的进程之中。

已完成的路程

2021至2024年间展开的世界主教会议开启了一个聆听、对话和分辨的进程,它让全球各国的天主子民都参与其间,激发他们积极地参与,强调了每位领受圣洗者的尊严以及他们履行宣讲福音的使命职份。每个地方教会都受邀自问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如何在今日推行‘携手并进’(camminare insieme),让教会宣讲福音?”[6]。对此,每个州大陆的教区团体都作了回应,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本地当务之急的观点。每个教区都收集了咨询的结果,将之综合归纳,再传送给天主教东方礼主教会议或各主教团,后两者又将所接收到的报告综合编辑并传送至世界主教会议总秘书处。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又被编纂成洲际性阶段文件(Documento per la Tappa Continentale DTC),再传回给全球各地的教会,以便在2023年初举行的七个洲际性会议中展开进一步的反省,藉以帮助他们根据各自洲陆的文化和社会特征来从事团体性的分辨。这整个过程活动乃是本届世界主教会议的创举,它让各地方教会得以根据普世教会所提供的综合内容进行彼此参考对比,从而与本地区内的教会团体展开对话。

本届世界主教会议第一步骤(la prima fase)以根据各洲际性主教会议结束文件而撰写成大会第一阶段议事文件(l’Instrumentum laboris)而结束,随即展开第二步骤工作。第二步骤预定的工作是:就2023年10月和2024年10月举行的两个阶段世界主教常规会议所聆听天主子民心声的结果予以分辨。这次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来自全球七大洲区各十位,共计七十位,非主教代表以完整资格与会,他们是各地方教会所完成的相关工作的见证者。他们的出席,正如教宗方济各强调的,“并没有减少大会固有的主教特定性质(dimensione)。…这个性质指出主教们蒙召肩负其领导地方教会的形式,而地方教会应该意识到她本身的建构即属于关系性的,因此该是共议携行的(sinodale)”[7]

在第二步骤中也继续进行小组圆桌对话:大会第一阶段会期业已将各方的共识、问题和建议汇编成综合报告(RdS),并送回给各地方教会作为就问卷进一步商讨的基本资料,以便成为大会第二阶段议事的依据:“如何成为携手并进宣讲福音的教会?”,这个问题特别强调辨认教会今后该走的路和该采用的工具。从各地方教会,包括天主教东方礼各教会团体、各主教团、各教区、圣座各分部、公教大学、不同协会、运动组织、有关团体和全球个别教友所送回的答复,都成了编辑大会第二阶段会议议事文件Instrumentum laboris)的基本素材。根据这项文件进行了本届世界主教会议最后会期的分辨工作。

整个大会的行程并没有从此结束,而是进入领会和实践的另一个步骤。在这个步骤中,所有的地方教会都将依照大会在第二阶段议程和整个大会进行至此所获得的成果编撰而成的最后文件(DF)重新整装待发。为此,教会仍在日常生活中以其具体和相称当代所需的形式继续它的使命工作,发挥每个地方教会团体的原始特征,促成求同存异的合一教会,忠于向各民族宣讲福音的天职,此乃教会存在的理由。

事实上,落实的阶段已经以大会第一会期的成果为基础而启动十个工作小组开始了。这“十个研究小组由各洲陆的牧人和专家组成,以世界主教会议的方法进行工作”(大会最后文件8号),其对象是教会生活的重大议题,“它们需要时间以便找出能带动整个教会的选项”[8]。至于这十个小组拟定出来的提议,教宗承诺将继续“听取主教们和托付给他们照顾的地方教会的心声”(同上)。除了这十个小组之外,另加上一个教会法专家委员会,它负责以世界主教会议的立场,为教会法提供必要的改进。与此同时,委员会仍继续分辨如何给处在多配偶状况下的教友提供牧灵服务,这项牧灵服务乃委托给非洲与马拉加西主教团推行的。大会最后文件也要求成立一个小组,负责协助“所有的基督徒团体在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采行足以表现携手并进的教会面貌的礼仪风格”(最后文件25号)。

聆听和咨询两个做法确定了共议教会不可或缺的稳固前进方式。实际践行这种方式可以驱除教会在前进中可能出现的两个带有投机意味的恐惧:一个是信友担心他们在第一个咨询中所表达的丰富内容及活力会消失在逐渐形成的抽象中;另一个是主教们难以了解他们的职分和特定贡献是什么。具体的经验指出,可以把咨询和决定连结在分工负责中,这一点在反省中取得相当的进展,但条件是该当继续培养圣召、神恩和职务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支撑着教会团体、信友的前行,对激发教会结构内部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一切的核心问题乃是彼此信任,它需要经由透明、负责以及审慎评估来建立。关于这点,世界主教会议大会花了很多心力。

会议《最后文件》(Documento finale)

回顾世界主教会议的进展经过让我们看到大会最后文件(DF)中的几个核心议题。这是必然的事,因为这道文献就根植在会议的过程,尤其在聆听天主子民心声的成果上,对此主教们曾多次进行了分辨。因此,我们可以就近检视一下这道最后文件的结构和内容。

首先需要指出这文件许多部分都由福音记载的耶稣复活的有关事迹错开,如巴斯卦清晨几个人奔赴耶稣的坟墓,复活的耶稣在晚餐厅中和在海边显现。这些福音段落都陪伴着大会的祈祷,而与会者的默观成了共议的教会不可或缺的出发点与典范。必须凝视福音才能看清教会前进的形式和方法。

会议最后文件分五个主要部分,另加上引言和结语。引言介绍世界主教会议的进程,把文件置于整个会议内部,指出如何善用它;结语则以“万民的饗宴”为标题,它重新把天主子民的旅程连接到末世的层面,也连接到天主愿意天下各民族彼此共融的渴望。在此我们仅简要介绍最后文件的结构,然后再提供一些深入的提示。

第一部分的标题为“同道偕行的核心”,它汇集了会议进程中对共议性的意义所达至的共识。因着最近几年的经验,“共议性(sinodalità)”与“同道偕行(sinodale)”两个名词获得更多的了解,甚至更多的实践;它们越来越和教会愿意更接近人们、更建立彼此关系的渴望配合在一起,切望教会成为天主的家和家庭。文件这部分尤其强调共议性的神学基础,支持这个观念的神修,以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所具的先知性功能。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同舟共济”,它明显指出团体成员一起皈依的必要,作为共议携行的教会的基础。四部福音已列出这个皈依的途径,尤其指出耶稣在接纳祂遇见的人时的所作所为:培养关系和纽带不是提高组织效率的策略或工具,而是圣父在圣子和圣神身上启示自己的方式。所以,因着圣宠而更新的关系以及接纳弱小贫困者乃是圣神在门徒团体中行动最有说服力的标志。会议最后文件于是检视皈依的种种环境,它特别留意从彼此关系的维度和托付给主教维护教会合一及和谐的使命角度,来了解圣召、神恩和教会内各项职务的意义。

第三部分以“撒下网”为标题,它提出三个密切关联的做法,即教会的分辨,决定性的推行以及透明、负责与评估的文化,作为共议教会携手并进的工具,同时在各方参与的组织机构的更新中找出“最具前景中的一个,予以快速推行大会的走向,以便在短期内带来可见的改变”(最后文件103)。

第四部分的标题为“丰富的渔获”,它首先反映处在变化中的社会文化演变如何彻底地改变根植在具地方色彩的教会中的经验,并要求更新结构和牧灵习惯,好能继续与当地居民会晤。这特别触及包括体制在内的关系领域,这些关系把各地方教会以及他们与罗马主教结合为一体,而罗马主教的职务乃各地教会“携手并进”的保障之一。教会之间礼物的交换促进共融,这种观点可以让那些原本会被视为官僚和行政机构的组织焕发生机,一如主教团。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培养传教使徒的子民”,它采纳了会议过程每一阶段强力出现的要求即:培养朝向传教使命的共议精神,让这种精神是“完整的、持续的和分担的”(最后文件143)。如果培养程序没有锁定目标,而对培育和协助培育者的训练又缺乏投资,则教会团体内部关系的更新、强化地方教会之间的联系、积极参与的活力和教会内部分辨的动力、以及透明、问责制和评估的文化等等,都难以奏效。

礼物交换的逻辑和传教使命的视野

本届世界主教会议的最后文件不是一道综合性文件,也非特别冗长。有关方面在编辑文件的时候决定,不仅要使之合乎神学严谨的表达方式,也必须顾及不仅为编辑者易懂的要求。与会者的回应肯定了这个尝试的成功。为此,除了前面已经大致的介绍之外,我们无意在这里重复介绍该文件的摘要,但愿意邀请读者直接阅读原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提出两个正确了解文件的关键,或更好说两个始终该注意和交汇的观点,以免迷失在文件中而领会不到主导各特定论点的整体视野。

1)第一个观点是我们可以用文件第四部分第二段的标题“礼物的交换(Scambio di doni)”标出。这样的表达在整个最后文件中出现二十余次,而且出现在多种情况中。首先,它依循梵二大公会议的路线说明教会内部关系的动力。它,礼物的交换,犹如教会的共融,各地方教会团体都有可能以其丰富有效的方式在整个教会内部找到“自己生活节奏的空间”(最后文件124),这成了彼此充实的良机。为此,礼物交换的逻辑运用在拉丁礼教会和天主教东方礼教会之间的关系上(参见结束文件120及132),一如应用在各地方教会之间的关系那样,“天主教正是因此而存在并生活在其间”(最后文件37;另参见109)。就因为天主教的大公性,所以“每一部分都向其他部分及整个教会贡献自己的优长,这样使全体及每一部分,大家彼此相通,在合一中共谋圆满”(梵二教会宪章13)。这在那些“超越国家和多文化相处的广大地理环境如亚马逊、刚果河流域以及地中海,尤其如此”(最后文件120),这些地区的地方教会正彼此就全球性的重要社会问题订定新的行动协调模式。然而,礼物的交换也是最后文件为每个地方教会内部在圣召、神恩和职务之间的关系所提供的愿景,这为教区、献身生活修会团体以及教会社团等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化也是一样(参见最后文件65)。根据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训导,礼物的交换的动力也必须应用在教会大公合一的对话上(参见最后文件122),以便向其他信仰传统(参见最后文件41)以及“所有相信友爱及和平的人”敞开自己(最后文件153)。

在寻找回答“如何在福传中成为共议携行的教会?”这个问题上,礼物的交换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这种交流是个媒介,它能“具体实现”转化彼此关系的努力:事实上,非常具体的问题都能在礼物的交换中找到解决之道,诸如以“信德礼物(fidei donum)”的名义受派遣的神父所提供的服务,成为“派遣他们和接受派遣的地方教会成长的资源”(最后文件121),或者使分享经济资源不至于沦为造成依赖的救济,而是在透明和可信赖的管理中进行分享。为能了解许多论述的意义,尤其是最后文件中的提议,宜探问这些提议以什么方式为礼物交换的动力提供服务。

2)为能正确了解最后文件,同样重要的是具有传教使命的视野。事实上,“共议精神不以其本身为目的,而是以基督在圣神内托付给教会的使命为宗旨。…共议性与传教使命密切结合在一起:传教使命光照共议性,而共议性推动传教使命”(最后文件32)。世界主教会议在进行中始终正视当代世界的挑战:缔造和平因世界冲突而益形迫切;应照顾人类共同的家以面对气候的变化;关注经济的不平等;维护少数族群和文化的差异;移民的冲击威胁人类不同团体内部的聚合;俗化的泛滥似乎削弱了信仰的重要性,却无法消除灵性的需要,特别是聆听福音喜讯和会晤复活的主的需要。此外,在许多地区,性侵、妄用权势、经济和体制、良知的危机,都给人类带来创伤,这些创伤要求注意、革新和努力,避免来日重现类似的邪恶。要是最后文件强调关系的悔改和照顾关系的必要,那是因为这对履行传教使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团体关系是否具福音特质,这为天主子民蒙召在历史中作证具决定性作用。‘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以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最后文件50)。最后文件咋看起来似乎集中在基督信徒团体内部的组织问题上,实则该文件从未以自己的观点论事,而是为了使传教使命更具效率为指标。事实上,最后文件的目的在为传教使命的共议教会指出路途,也就是说,这个教会是走出去的教会(根据福音的喜乐劝谕),她推动普世的友爱(根据众位兄弟通谕),照顾人类共同的家(根据愿祢受贊頌通谕)。文件在反省教会的结构和改革上也基于这个理念,即“教会有些结构也会左右传播福音的动力;同样地,当有生命活力在推动、支持和评断,则良好的结构才有作用”(福音的喜乐劝谕26)

承认,权威与问责制

限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只能非常快速地指出这两个观点在处理最后文件所涉及的某些问题的讨论,以及在建议教会成长为福传性的共议教会所起的作用。我们就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谈论,并再度邀请读者研读最后文件,它可以提供其他许多提示。

第一个事例绕着“承认(riconoscimento)”这个议题讨论。这显然是最后文件中的关键名词,它把人性深切的渴望与神学深入的要求放在一起。没有人性深切的渴望,谈友爱(fraternià)也是枉然。在教会内,首要“承认”的对象是圣洗授予每位接受此圣事的天主子女的尊严以及圣神为了他们共同的益处而慷慨自由赋予他们的种种恩典。承认是基于反省神恩和职务的基础;事实上,信友团体的任务就是在牧人的引导下承认每位信友所领受的恩典,并分辨出让这些恩典为传教使命效劳的最好的方式:“在圣洗中领受的恩典乃是为了众人的益处该结出果实的天赋,它们不能被埋藏或不结出果实”(最后文件142)。这立刻让我们想到某些失策和闭关自守的问题,它们阻碍了承认某些受洗者领受的恩典,并让他们难以在教会内找到真正符合他们尊严的一席之地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从男女彼此互动的角度来进行关系性悔改的必要(参见最后文件52),尤其迫切需将有碍充分承认神恩、圣召以及妇女在教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地位的障碍铲除。

关于这一点,在媒体对整个世界主教会议的报道中经常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所以主教会议大会重申:“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碍女性担任教会中的领导职位:不能阻挡那来自圣神的”(最后文件60)。本着同样的精神,最后文件提出穷人参与团体生活的问题,包括决策过程问题,为使他们特殊的观点和他们所承载的受苦基督的认识不至于失落(参见最后文件19)。文件也提出承认残障者使徒工作能力的议题(参见最后文件63)。在不赘举事例之下,该当强调上面所论及的都触及关系的悔改,旨在激励每个人,肯定他们对传播福音同样负有责任的主人翁身份,而非牧灵方案或慈善计划的收受对象。再说,这也是先前几届有关家庭、青年和亚马逊人民的世界主教会议提出的要求。

承认”这个议题也给在共议的教会内执行权威的事做了重要的揭示。承认神恩并需要透过设立特定的部门予以回应,乃是整个基督信友团体在其内部各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共同肩负的任务。为了实践这个任务,信友团体需要他们牧人的领导和予以权威的肯定。尤其当这项承认根本上涉及共负传教使命的主体时,就意味着这些主体的人数增加,其中每位都给出自己特殊的贡献。再说,圣神分施神恩的慷慨和创新性没有止境,教会历史以明确的方式为此作证。在差异中成长需要维护合一与和谐:这就是权威在共议的教会中的特殊角色,它用交响乐团的形象来形容(参见最后文件42),乐团中的每件乐器保持各自不同的特性,但全都为携手并进的同一个任务效力。正如最后文件所说的,主教“领受圣宠和任务,要承认、分辨并将圣神分施给个人和团体的恩典组合为一,他和与之在圣职上共负地方教会服务职责的神职和执事在圣事的关系中工作。主教这样做就是在关切教会共融的背景下,履行他本有和具体的使命”(最后文件69)。在此也必须一提的是,在同样却不同层次的范例中,罗马教宗履行伯多禄的职务也是在为教会的合一服务,而从基督信徒大公合一的角度看亦如此(参见最后文件137)。坚持信友、特别是那些容易处在团体边缘的人士参与教会内部分辨的程序,促进男女信友担任教会内部职责和决策工作,在咨询和决策之间建立正确的关系,这都符合发挥每位信友的神恩的要求。

权威当局在推动共议精神的工作时,需要伴以透明、责任汇报和评估的文化及具体的做法,最后文件第三章的要义全都集中于此。这是当代文化极为重视的要素,完全符合福音的教导及溯自宗徒时代教会最古老的传统。这样的做法在维护信任上负有无可取代的任务,在培养关系方面亦复如此,因为缺乏信任只会让关系枯萎。再者,上述的做法也是正义和致力传教的行为,这为那些有待疗愈、修好和重建信心的地方尤其如此,而面对任何妄用权势侵犯他人的行为事件更是有此必要。所有遭受任何形式侵犯的人都首先要求承认他们是受害者和幸存者。聆听和承认是走向疗愈、悔过、正义、修好的基本要素,也是开启矢志推动安全保护的道路(参见结束文件55)。

一个传教使徒的子民

本文开头提到的本届世界主教会议第二阶段的参与者围绕教宗方济各的合照,虽然聚焦于会议闭幕那一刻,其实更着眼于会议的揭幕。合照后不久,与会者纷纷最后一次走出保禄六世大厅,带着肩负“共议性传教士(最后文件9)”重任的意识,准备束装返回他们所属的团体。参与世界主教会议是个负重的恩典,它固然要求每位参与者忍受聆听的辛苦,却也给他们开启了与兄弟姐妹及因着他们而临在其中的上主相会的喜乐道路:我们在保禄六世大厅一起实践了礼物的交换。以这样的方式,共议精神慢慢地从抽象的、甚至经常有点神秘的概念变成为活出来的经验。这个礼物应该转变为一种自由无拘的优惠,让他人也进入这样的动力中。会议最后文件“承认并见证共议精神作为教会组成的特征,它已是我们教会许多团体的经验之一。与此同时,这个精神提示该走的路,当实践的方法,应探寻的视野”(结束文件12)。经教宗方济各权威性的认可之后,这道文献正等待各地方教会的接纳、吸收并予以实践,但非奴隶性被动地应用,而是要有创建性的本地化精神将之努力融入各地特有的文化中。到目前为止,这个进程的成果让我们怀着希冀展望未来的道路,我们将认识到,大家全都蒙召去向今日世界宣讲福音。

  1. 1.www.synod.va/content/dam/synod/assembly/synthesis/italian/2023.10.
    28-ITA-­Synthesis-Report_IMP.pdf
  2. 参见教宗方济各第十六届世界主教会议常规大会第二阶段会议闭幕致词(Francesco, Saluto finale alla Seconda Sessione della XVI Assemblea Generale Ordinaria del Sinodo dei Vescovi, 26 ottobre 2024), in https://tinyurl.com/2wajtcpd
  3. 见 Costituzione apostolica Episcopalis communio sul Sinodo dei Vescovi, 15 settembre 2018, art. 18.
  4. 参见1964年11月21日颁布的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宪章》23号(Concilio Ecumenico Vaticano II, Costituzione dogmatica Lumen gentium (LG), 21 novembre 1964, n. 23).
  5. 见第十六届世界主教常规会议《为建立一个共议的教会:共融,参与,使命》结束文件第17号,2024年10月26日(XVI Assemblea Generale Ordinaria del Sinodo dei Vescovi, Per una Chiesa sinodale: comunione, partecipazione, missione. Documento finale, 26 ottobre 2024, n. 17. )
  6. Segreteria Generale del Sinodo, Per una Chiesa sinodale. Comunione, partecipazione, missione. Documento Preparatorio, settembre 2021, n. 2. Tutti i documenti del processo sinodale qui citati sono disponibili nel sito del Sinodo 2021-24 www.synod.va
  7. 教宗方济各在第十六届世界主教常规会议第二阶段会议第一次全体大会中致词。
  8. Saluto finale alla Seconda Sessione della XVI Assemblea Generale Ordinaria del Sinodo dei Vescovi, 26 ottobre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