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在其当选五周年之际决定发布他的第三封宗座劝谕——《你们要欢喜踊跃》(Gaudete et exsultate,简称GE)。正如在副标题中明确指出,本劝谕的主题是“在当代世界的成圣召叫”。教宗抛出的是一个“不加掩饰的”、根本性信息,指示最重要的事项,即,基督徒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借用圣依纳爵·罗耀拉的话,他对耶稣会士“首先要设法将天主常放在眼前”(curet primo Deum)[1]的指示,也就是“在万事万物中寻找和发现天主”。不论对个人还是教会,这是每项改革的核心:以上主为中心。

贝尔格里奥枢机获选为教宗后选择了“方济各”这个名号,就是出于此意向。作为教会最高牧首,他秉承亚西西圣方济各的使命:在以天主为中心的灵性改革中“重建”教会。教宗指出:“上主要求我们献出所有,而祂赏给我们的是真实的生命——我们为之受造的福乐。祂要我们成圣,而不期望我们只安于庸碌平凡、言行不一的生活”(GE 1)。

本劝谕无意成为一个“有关圣德的专著,不会藉详列相关的定义或区分去深入论述这个重要主题,或对各种各样的成圣方法作出分析”。教宗“谦卑的目标”是“让成圣的召叫再次回荡,并尽量因应当代环境来阐明这召叫,并述明其中的危机、挑战和机遇”(GE 2)。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希望“本文有助于整个教会致力宣扬成圣的渴望”(GE 177)。我们将会看到,教宗的这份心意在洞烛隐微中有其脉动。

《你们要欢喜踊跃》由五章组成。宗座劝谕开门见山向所有人发出“成圣的召叫”。然后清晰地指出了在成圣方面“潜伏的两个仇敌”:它们以精英、智力和唯意志论的形式将成圣溶解。为此,福音式的真福应被当作一项圣徳的积极模版,这圣徳就在于遵循“师傅光照”的道路,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宗教意识形态。之后,劝谕文本描述了“当代世界圣德的若干特点”:耐心和温良、幽默、勇胆和热情、团体生活和恒常的祈祷。劝谕最后一章以灵修生活为结语,专门论述“搏斗、警醒和分辨”。

该文告通俗易懂,不需要复杂的解释。然而,在本文简短的导读中,除了对宗座劝谕进行介绍之外,我们还试图向大家首先展示一些贝尔格里奥牧灵反省中底蕴深厚的灵感源泉:从耶稣会士到主教,再到现在的教宗。由此,我们还将尝试厘清方济各意在向今天教会所传达的中心主题及明确信息。为教宗而言,圣德是什么?在哪里见证被活出的圣徳?以何种形式、在什么环境活出圣徳?如何定义圣徳?

“得救成圣的中间阶层”

自上任伊始,圣德一直是教宗方济各关注的核心。2013年8月,在当选五个月之后接受《公教文明》访谈时,教宗曾就此做出详细解释。其中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我们不妨在此重读:“我在天主子民身上看到圣德,是日常生活的圣德”。他进一步解释道:“我在忍耐的天主子民身上看到圣德:将子女抚养成人的女人、为养家糊口出力工作的男人,在病人和年迈的神父身上,虽然他们有很多创伤,却仍面带微笑,因为他们服事了上主;还有埋头苦干的修女们,在隐秘中活出圣德。在我眼里,这是大众的圣德。我常把圣德与忍耐相联:忍耐不仅是hypomoné(译注:新约希腊文,意为‘苦扛’),把生活的事件及境遇背在自己身上,也是日复一日向前走的恒心。这是圣依纳爵所说的战斗教会的圣德,也是我父母和使我获益良多的罗萨祖母的圣德。在我的《日课》里夹着罗萨祖母的遗嘱,我常拿出来阅读,我视它如一篇祈祷文。祖母是个身心受了很大苦楚的圣德之人,即便从道德层面,而且,她始终勇往直前”[2]

从教宗的这段答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你们要欢喜踊跃》的语调和内涵,其中的灵修氛围以及实践应用。在访谈的回答中,教宗也已经给出一个定义,他说,“马莱格提出一个‘成圣的中间阶层’,我们都可能属于这个阶层”。约瑟夫·马莱格(Joseph Malègue),是教宗心爱的法国作家,生于1876年,卒于1940年。在《你们要欢喜踊跃》中,教宗引用了这个作家的定义来形容一个“‘邻家’的圣德。实践圣德的人就在我们周遭生活中,他们都反映天主的临在”(GE 7)。马莱格在他的小说《Agostino Méridier》中写道:“人们向来以为只有圣徒的灵魂才是正确探寻宗教现象的合适土壤,他认为这个旧观念是不充分的,因为即使最卑微的灵魂也有其价值,也包括在成圣的中间阶层”[3]

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及近人身上寻找圣德,而不是在理想、抽象或超人的典型中。“教宗方济各曾在2016年5月24日圣玛尔大之家的弥撒讲道中提到:‘成圣的道路很简单,就是不要回头,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4]。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听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回响,尤其是《教会》教义宪章,第五章谈到“普遍的成圣使命”[5]

我们所指的既不是堕为“一切都干净漂亮、完美无缺的‘干洗店’式圣德”(2013年10月14日,圣玛尔大之家弥撒讲道词),亦非一个“圣德的伪装”(2015年3月5日)[6]。没必要追求一点错误也不犯的完美生活(参见GE 22),而是成为“即使在不完美和跌倒中,依然继续前行,悦乐上主之人”(GE 3)。

教宗方济各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还谈到了辞去牧职的前任教宗的圣德,他说:“教宗本笃十六世作出了一个圣德、高尚和谦卑的举动”。圣德和谦卑、伟大是不可分割的,圣徳既可体现在一位普通工人身上,也能反映在祖母或教宗身上:这就是同一的圣德。也许贝尔格里奥从马莱格的书中学到了这一点,后者曾这样写道:“因为在告解时,是耶稣在赦罪,因此,就圣德而言,亚尔斯本堂的灵魂和我的灵魂在那位永恒无限者前的距离是相等的”[7]。既没有不对称的存在,而且,普通人和被光荣提升到祭台之人,二者间也没有任何灵魂上遥不可测的距离。

天主子民的圣德

教宗方济各明确指出,圣德不是孤立的结果:它活在天主子民鲜活的身体里。1982年,当年的贝尔格里奥神父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都在一个神圣的奥体中为圣徳而受生:那就是我们的慈母圣教会”[8]。不仅如此,贝尔格里奥还简明扼要地提出:圣徳是“上主对其奥体的看顾”[9]。宗座劝谕中写道:“谁也不是孤立地得救,如同孤岛一般;反之,是天主吸引我们走向祂,借着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天主立意进入大众的生命脉搏,进入一个民族的生命脉搏”(GE 6)。

因此,既有“如此众多如云的证人,围绕着我们”,他们“鞭策我们不要停下脚步,鼓励我们不断朝着目标进发”(GE 3)。这些话使我们想起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Evangelii gaudium,简称EG),其中,教宗曾提到一项“‘神妙之恩’,为的是众人都能同居共处,打成一片,彼此相遇,彼此相拥,相互扶持,携手成为这时代略显混沌浪潮的弄潮儿,这混沌也可以变成手足之情的真实经验、精诚团结的列车、神圣的朝圣之旅”(EG 87)。

这种基层民众的经验不只涉及到我们身边的人,而且,它扎根于活生生的传承,其中包括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人。

教宗在这里展开的一个概念是直觉,对此,在1987年他撰写的第二部书籍《Reflexiones sobre la vida apostólica》(可译为《关于使徒生活的反思》)的序言中已有所表达。在本书中,他不吝笔墨地谈到了在希望中先我们而去的祖先们:“世代相传的男女老少,同我们一样的罪人”,他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命中经历了诸多苦难,努力承受这些挫折,而且能将希望的火炬传递下去;一直不停地交到我们手里。我们的使命是在充盈的生命中也将希望的火种继续传递给后代。历史浪潮中的大多数男、女都没有创下什么丰功伟绩:他们只是平凡地工作并安度一生,并且,因为承认自己是罪人,所以,他们满怀希望地领受了救恩”。他们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教义”,首当其冲地,更是一份“见证”,就连完成方式竟也“如此朴实无华,并以同样的淳朴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10]

当年的贝尔格里奥神父再次引用了他喜爱的法国作家的话继续解释道:“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勾勒的就是清一色的天主子民的轮廓,具有日常圣德的信众:就像马莱格情有独钟的那个‘成圣的中间阶层’。虽然我们对他们一生漫长岁月里的各种琐事一无所知,但他们的生命却蓬勃绽放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圣德的芬芳至今熏陶着我们”[11]。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使徒劝谕《你们要欢喜踊跃》中看到同样的表达。这证明圣德的观念在贝尔格里奥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迹。

个人的圣德会宣讲

因此,圣德不是对抽象和理想模式的模仿。最普通的圣德标准就是单纯的、亲和的、亲民的:一项“不起眼的圣德”[12]。方济各曾多次提到圣女小德兰(Teresa di Lisieux),以她的成圣之道为例。在牧灵访问期间,教宗随身携带圣女的作品,并且,也将她的父母列入圣品。2016年10月1日,在乔治亚的第比利斯弥撒讲道词中,教宗引用圣女小德兰在其自传里的话,透过这些文字,圣女“向我们展示了自己通向天主的‘神婴小路’,‘就像婴儿般充满信任,在父亲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地安睡’,因为‘耶稣对我们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要求信任和感恩’”。

但圣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圣徳就是在世上生活出各自的召叫和使命:“每位圣人都代表着一个使命”(GE 19)[13]。教宗在2015年1月16日在马尼拉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的弥撒讲道中说过,这一点也是圣女小德兰教导我们的[14]。圣德本身就是一项使命,而不是抽象的理想。教宗方济各在《福音的喜乐》中用炽烈的话语写道:“在这世上我就是传教使命;我是为此而在这世界上。我们应视自己被传教打上印章、甚至是加上标签的,这传教带来光明、祝福、活力、提升、治愈和释放。在周围的人中,我们开始见到有情有义的护士、有情有义的教师、有情有义的政治家,一班情义之人,他们从心底里选择与他人、为他人而共活”(EG 273)。这些非常具体的榜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在讲话还是在写作中,贝尔格里奥都不会“泛泛而谈”:他需要指出具体的人物、例子,甚至列出名单。

1989年,当时的贝尔格里奥神父推荐了一本伊斯梅尔·基莱斯(Ismael Quiles)神父的书[15],后者是他敬爱的一位耶稣会士,也曾是他的教授。教宗方济各在《福音的喜乐》也提到此人[16]。贝尔格里奥介绍的那本书标题为《Il mio ideale di santità》[17](可译为《我的圣德理想》)。继对圣德进行总体论述之后,基莱斯在论著的第二部分中对自己的理想予以集中阐述,那就是,上主要求每个人的成圣方式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需要分辨各自的道路,各自的成圣之道,发挥各自最好的一面——正如教宗方济各以含蓄的方式记录了同会兄弟的言传身教(参见GE 11)。

这个涉及个人成圣的维度是《你们要欢喜踊跃》的支柱之一。教宗方济各对读者呼吁:“天主愿意你能认出所传达的话,即,耶稣的讯息,这是天主愿意藉你的生命向世界表达的心声”(GE 24)。

一个循序渐进的、整全的、不设限的圣德

正是基莱斯建议我们—如教宗方济各在《你们要欢喜踊跃》中所指出的—(在圣徳上)循序渐进:“天主并非希望每个人都要有相同的完美;祂更不奢求人灵立刻达到在圣徳上所能企及的高度”[18]。所以,圣德伴随人整个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对人行动方面的所有细节进行偏执的分析。一切美德都不存在“账本”。德行源自整全的生命—即使一生中有时会出现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由此浮现出一个属人的奥迹,那个能在现今世界里反映耶稣基督的个体人(参见 GE 23),因此,这项奥迹的运作也在“你会犯错和遇上消极的时刻”(GE 24)。

另外,始终有必要充分考虑人的有限性、每个人渐进的道路,以及恩典在人生命中运作的伟大深奥。圣人并不是“超人”。“恩宠在历史中发挥作用,而且往往占据我们,逐步转化我们。因此,要是我们摒弃这个在历史中逐步发展的现实,那么即使我们口里颂扬恩宠,但实际上是拒绝并妨碍恩宠”(GE 50)。

的确,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所言,圣德也生长“在天主教会外,在非常不同的环境下”,在那里“圣神也会兴起‘祂临在的记号,帮助基督的门徒’”(GE 9)[19]

实际上,(成圣)最大的危险是“界定天主不在什么地方,因为天主以祂选择的方式,奥妙地临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而我们不能以假设的定论予以否定”(GE 42)。相反,“即使当某人的生活非常不幸,即使我们看到他的生活遭受陋习或瘾癖所支配,天主也在临在于他的生活中”(GE 42)。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寻求主的临在,避免“严厉管控别人的生活”(GE 43)。在这里,透过简短的篇幅—频繁出现在宗座劝谕《爱的喜乐》(Amoris laetitia 简称 AL,例如,AL 112; 177; 261; 265; 300; 302; 310)—教宗呼吁我们要避免持有管控别人生活的态度,那常常会导致带有偏见的谴责。

这是教宗方济各灵修理念非常重要的一点,他遵循圣依纳爵‧罗耀拉的训导,“在万物中寻找和发现天主”[20],而不是对圣神的运作及其在世上临在的方式加以圈限。其实,“与天主相遇的灵修体验是不可控的”[21]

圣德的仇敌

在这个点上,教宗决定提醒人注意成圣的两个“仇敌”。教宗方济各再次重申新玄识论(亦译成新诺斯底主义neo-gnosticism)与新白拉奇论(neo-pelagianism)的危险。圣座信理部最近给天主教会主教的信函中(Placuit Deo《依照天主的计划》)已强调了同样的危险,内容涉及某些基督救恩的观点[22]

诺斯底主义是基督宗教的意识形态和认识论的偏离而转变成为“抽象的百科全书”,它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理解教义高深富藏之人才堪称真正的信徒(参见 GE 37)。教宗对此态度非常严厉,并提到了一种“为自己的心理或理智所提出的毫无意义之观点服务”的宗教(GE 41),这些观点偏离福音的活力。

圣德与肉体有关。教宗在圣玛尔大之家的一次弥撒讲道中说过:“我们最大的圣德行动就表现在兄弟骨肉和耶稣基督的奥体中。……走出去给饥饿者分施面包、照顾老人、病残以及那些无法给我们任何回报的人:这就是‘不要以肉体为耻’的真谛之所在!”(2014年3月7日)。

因此,不能将对教义的理解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缺少提出问题、质疑和求索的能力”,事实上,“我们民众的提问,他们的痛苦、争战、梦想、抗争、忧虑,这一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诠释价值,若我们想严肃对待道成肉身的原则。他们的疑问有助我们反躬自问,他们的质疑挑战我们”(GE 44)[23]

圣德的另一个大敌是白拉齐论,这种完全强调个人努力的态度,仿佛圣德是意志而不是恩宠的结果。对贝尔格里奥而言,个人圣德首先是那位对我们怀有殷切期望之天主所完成的过程。圣德是“放手让主书写下我们的历史”(圣玛尔大之家弥撒讲道词,2013年12月17日),“对圣神的顺从”(2013年4月16日) [24]

教宗方济各指出了一些具体的(白拉齐论)表现,并一一枚举:“偏执法律,鼓吹社会和政治成就的魅力,炫耀礼仪、教义或教会的威望,与实际的执行能力相关的虚荣心,对自救和自我实现能力的自恋”(GE 57)。

结果造成一个沉浸在规范和戒律中的强迫性的基督宗教,“失去其充满吸引力的简明和特色”(GE 58)。正如圣多玛斯·阿奎那的警示,“教会为福音添加的规条应适可而止,‘以免信友的负担太重’”(GE 59)[25],否则基督宗教将成为一种奴役。教宗方济各在《福音的喜乐》中业已对此有所阐述,当前语境下,几乎一字不差地援引相关文本。他在上述宗座劝谕的警告中指出“一个要考虑的标准,以评估教会的改革及宣讲,让教会可以接触到每个人”(EG 43)。

真福八端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基督徒呢?“答案很简单:每一个人都必须按各自的方式,实践耶稣有关真福八端的教导”(GE 63)。对方济各而言,默观耶稣的生平奥迹,“正如圣依纳爵‧罗耀拉所说,引导我们在每个抉择和行为举止上赋予这些奥迹血肉”(GE 20)。必须默观基督的生平,追寻祂的“成圣计划”,也即,le Bea-titudini,有福的(Bea)言行举止(atitudini)。这也是促使教宗将真福八端置于宗座劝谕中心章节的初衷之所在。“只有几句话,简单的几句话,但对每个人都是实用的,因为基督宗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不是让我们去空想,而是去实践,去付诸行动”[26]

《你们要欢喜踊跃》对真福八端的福音文本逐字逐句地予以引述和解析[27]。借此方式,教宗方济各指出一种纯粹的福音圣德,无需任何注释(sine glossa)或辩解。“主已经清楚表明:若是脱离这些要求,我们将无法明了或践行圣德”(GE 97)。如此一来,也回避了一种抽象的灵修,这种灵修或是将祈祷与行动分离,或者相反,将一切都拉回到世俗的层面。教宗借此机会重申了他称为“全球政治界”[28]的移民问题,遗憾的是,“有些天主教徒”将之视为“次要问题,相对于‘严峻’的生物伦理议题”(GE 102)。由此可见,在一个围绕圣德为主题的宗座劝谕中,将移民问题置于首要地位并非偶然。

圣德的特点

在第四章中,教宗方济各揭示了圣德在当今世界的一些特点。总之,“我要强调的……是爱主爱人的五大表现。考虑到现今文化面对的某些危险和局限,我认为这些表现尤其重要”(GE 111)。教宗意识到在这种文化中所表现的危险和局限,并一一列举:“紧张暴力的焦虑感,这使我们成为一盘散沙,削弱我们;愤世嫉俗、忧伤挂虑;耽于逸乐、消费主义和唯我思想所养成的怠惰;个人主义;以及各种盛行于当前宗教市场、不讲求与主相遇的假灵修”(GE 110)。

第一个特点是坚忍、耐心、温良。“我们必须克服和提防争强斗胜和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要让它们扎根”(GE 114)。谦逊也是通过承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羞辱形成的,这也是圣人的特质,因为圣人心里“首先享有基督的平安,并摆脱因自视过高所产生的争胜之心”(GE 121)[29]

第二个特点是喜乐和幽默感。事实上,圣德“并不意味着压抑、悲伤、酸楚、忧郁的精神,或是消沉疏懒毫无生气”(GE 122)。相反,“消极情绪并非圣德的标记”(GE 126)。因此,“圣人都能生活得喜乐和幽默。圣人满怀希望,并以正能量照亮别人,同时不会脱离现实。”(GE 122)。上主“希望我们积极、感恩、不要太复杂”(GE 127)。

第三个特点是勇敢与热忱。承认我们的脆弱性不应使我们缺乏勇气。圣德战胜恐惧、权衡,以及寻求避难所的需要。教宗方济各列举了一些避难所的名字:“个人主义、唯灵论、自闭、依赖症、体系情怀、因循守旧、教条主义、恋旧、悲观、以规条为护盾”(GE 134)。圣人并非官僚及公务人员,而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不会生活得“死气沉沉、麻木平庸”(GE 138)。圣人之所以令我们惊叹讶异,是因为他知道“天主总是日新又新,不断激励我们重新出发,更改驻地前往未知的领域,走向偏远和地极”(GE 135)。

第四个特点是团体的旅程。确实,有时教会“将整个团体成员列品,因为其成员英豪地活出了福音,或者,所有成员一道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主”(GE 141),甚至准备好一起英勇就义,例如阿尔及利亚‧提比里(Tibhirine)的严规熙笃会士(参 GE 141)。对于教宗方济各而言,团体生活可以避免“消费型个人主义使我们孤立地寻求自己的福祉,最终远离他人”(GE 146)。

第五个特点是恒常祈祷。“圣人拥有祈祷的心灵,感到需要与天主相通。圣人无法忍受被这个自闭的世界所窒息,因而在不懈努力和自我奉献中对天主望眼欲穿,在赞颂之中走出自我,并借着瞻仰上主而扩阔自己的有限”(GE 147),而不是限制基督面容的大能(参 GE 151)。

但教宗更具体地指出:“我不相信在圣德中会没有祈祷,尽管也不必是冗长或感情强烈”(同上)。相反,他提醒人要避免“唯灵论的偏见”,这会误导人们“认为祈祷应是全然默观天主,毫无分心,仿佛弟兄姊妹的名字和面容也成为我们应避开的障碍”(GE 154)。他进一步指出:“因此,成圣并非借所谓的神魂超拔博人眼球”(GE 96)。相反,恰恰是代祷和求恩的祈祷才讨天主喜悦,因为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方济各是圣依纳爵的门徒,因为他含蓄地引用圣人来施行教导:“我们蒙召在行动中也生活出默观的精神”(GE 26)。这实际上是圣依纳爵的思想,根据第一批同会兄弟中纳达尔(Jerónimo Nadal)神父的著名公式“simul in actione contemplativus”,即“同步地在行动中默观”。因此,诸如“要么选择天主,要么选择世界”,或者,“要么选择天主,要么什么都不选”,类似的二选一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天主在世上施展作为,正是天主的作为将一切工作导向圆满,为的是世界可以完全在天主内。祈祷就是借着分辨主指给我们的道路而走向成全。

斗争和分辨的圣德

“基督信仰生活是一场永续的搏斗。我们需要力量和勇气来对抗魔鬼的诱惑和宣讲福音。这是一场美妙的搏斗,因为每当上主在我们生命中获胜,我们就能欢庆佳节”(GE 158)。宗座劝喻《让你们欢喜踊跃》最后一章开篇的这番话很好地概括了整章内容。

因此,教宗没有将这场争战简化为针对“使我们变得愚钝庸碌”的世俗心态的斗争,也没有将之简化为一项对抗个人的软弱和堕落倾向的斗争。方济各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怠惰、纵欲、贪欲、嫉妒等等。基督徒的争战也是“一场与魔鬼、邪恶之王的长期搏斗”(GE 159),因此,它不仅只是“某种神话、代表、象征、形像或意念”(GE 161)。

成圣之道要求我们“把灯点着”,因为那些没有严重违背天主律法的人,如果“容忍自己安于昏昧懒散的状态”(GE 164),就堕为腐败,这“比一个罪人的跌倒更严重,因为涉及到一个耽于安逸和自我满足的盲点,最终一切仿佛都是合法的”(GE 165)。

分辨的恩赐有助于灵修战斗,因为使人明白“事物是来自圣神,还是来自世俗精神或魔鬼”(GE 166)。此处,教宗方济各跟随他的神师Miguel Ángel Fiorito神父的教导,后者曾于1985年写了一部有关圣依纳爵的分辩规则(题为《Discernitimient y luchae spiritual》,可译为《分辨与灵修争斗》)的“评论”,贝尔格里奥为本书作序[30]。其中我们读到,除了其他要点,灵修争战就是借着运用自我省视的方法,“在我们的人性轨迹中看到天主的印记”。

这一部分是宗座劝谕生命的脉动。对贝尔格里奥而言,圣德生活不是单纯地等于充满美德的生活,也就是说,并非对一总的美德的追求(积累)。圣徳的真谛就在于,因为知道领会圣神的行动和祂的运行,并追随不渝。

在充满持续存在的“换台”的生活环境中,“要是欠缺分辨的智慧,我们很容易便成为任由当下潮流摆布的木偶”(GE 167)。如果不以分辨为生活的指导,我们不妨如此说,人甚至会堕入灵性换台的生活方式。

这种恩赐很重要,因为它使我们“有能力识别天主和祂恩宠的时间,以免错过上主的感召,也不使得祂希望我们成长的邀请落空”(GE 169)。教宗再次强调需要在每天的小事中进行练习,“甚至在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因为崇高伟大乃体现于简单日常的事物”。他说,这是“旨在寻求伟大、至善和至美,不应设限,与此同时,专注于小事和每天的责任”(同上)。教宗方济各在这里回想起圣依纳爵的一句座右铭:“不为浩瀚所限,惟可容於渺小,此乃神性”(Non coerceri a maximo, conteneritamen a minimo divinum est)[31]

分辨不是有教养、有学识和开明人士所具有的智慧。教宗在牧灵访问期间已经对缅甸的耶稣会士说过,借着阐明他所认为的耶稣会圣召的分辨标准:“候选人懂得分辨吗?他愿意学习分辨吗?如果他懂得分辨,也能辨识出哪些来自天主,哪些来自恶神,那么这足以让他更进一步。即使他并不聪颖过人,多门考试不及格……,这都没有问题,只要他有灵性的辨别能力”[32]。分辨是一项神恩:“不要求特殊的能力,也非保留给最聪明人和饱学之士。天父乐于向谦卑的人彰显自己。(参阅:玛十一 25)”(GE 170)。

教宗方济各用一段(主题)特别相关的段落结束了对分辨的反省,这似乎也总结了整部劝谕行文至此的意向所在:“当我们在天主前审视我们的人生旅途时,没有什么可以被排除在外。在生活的各方面,我们都可以继续成长,向天主奉献更多,即使在我们体验到最大困难的时刻。然而,我们必须祈求圣神解救我们,并驱逐恐惧,这恐惧妨碍圣神进入我们生活的某些方面。那位求祈一切的,也献出所有,圣神进入我们内不是为使我们支离破碎或软弱无力,而是让我们获得圆满的生命。由此可见,分辨不是自负的自我分析、唯我主义的反省,而是真正地走出自我从而走向天主;圣神助佑我们生活出蒙召领受的使命,为了造福我们的弟兄姊妹”(GE 175)。

欢乐与圣德

在结束对《你们要欢喜踊跃》的解读之际,让我们将注意力转向这篇宗座劝谕的标题。开宗明义地,劝谕借着所引述的福音宣报的单纯喜乐之主题奏响教宗方济各对圣徳的呼吁:“你们欢喜踊跃罢!”(玛5:12)。对福音喜乐的邀请已经回荡在教宗方济各的首篇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同一主题也出现在通谕《愿祢受赞颂》和《爱的喜乐》中,这两部文献都是对赞颂和喜乐的呼吁。

教宗方济各讲的是怎样的喜乐?对于贝尔格里奥来说,喜乐是圣依纳爵所写的“神慰”——“凡是能引人向往天上之事,事务救灵魂,使人安息于造物真主的,都是神慰”(《神操》,第316条)。当年的贝尔格里奥神父写道,这就是“那些以妥当和单纯的心神接受耶稣基督显现之人的生命光景”[33]。基督徒不能有“奔丧般的样貌”(EG 10)。通常,“喜乐”(alegría,gozo)是贝尔格里奥最常用的词汇之一[34]。在他的《神操》课程中,还专门将他的一些默想奉献给福音的喜乐[35]

《你们要欢喜踊跃》,同样的标题也立刻使人想起1975年5月9日由圣保禄六世教宗发布的《在主内喜乐》(Gaudete in Domino,简称GD)。“教宗蒙蒂尼写道,我们可以体会真正属灵的喜乐,那是圣神的果实:真正属灵的喜乐是人的灵魂在拥有天主圣三的境况中所获得的休憩和内在深深的满足,这种喜乐得以被辨识出来,是通过信德和被天主圣爱所爱的经验。鉴于此,这种属灵的喜乐也代表了基督徒的一切美德。如同撒播在生命田地的最高真理的种子,谦卑的人性喜乐得以改变”(GD III)[36]

圣若望二十三世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慈母教会欢欣喜乐》(Gaudet Mater Ecclesia)亦是如此。另外,我们还需要补充2007年的《阿帕雷西达公函》(Documento di Aparecida),同样的喜乐氛围也在贝尔格里奥的文告中被“嗅到”[37]。对喜乐的呼声在那篇公函中出现了大约60次。在第五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主教团大会的最终文告中,门徒的喜乐勾勒了灵修生活及其成圣的张力:“这不是一种自私的幸福感,而是一种信仰带来的安全感,令人心情舒畅,帮助我们去宣布天主之爱的好消息”(第29条)。再有:“虽然生命有限,但我们能在片刻的喜乐中与主相遇,这会从我们心底生出由衷的感恩”(第356条)。

《你们要欢喜踊跃》与教宗方济各其他的宗座训导文献息息相关,一如贝尔格里奥在阿根廷发布的牧函,这些都让我们明白:该劝谕是教宗长期以来深思熟虑之结果,而且,他以条理清晰的方式所阐述的成圣愿景与教会在当代世界的使命交织一起。从整体上,该文告传达的信念与时为枢机主教的贝尔格里奥所表达的思想极为相似:“我们必须将天主子民的脆弱导向福音的喜乐,即,我们力量的源泉”[38]

* * *

最后,宗座劝谕《你们要欢喜踊跃》结束之际,教宗方济各将他的目光转向了圣母玛利亚。早在八十年代初,贝尔格里奥曾在“无玷、纯洁和童贞玛丽亚的面容中”畅谈教会的圣徳,永远没有忘记“在她怀中团聚的是罪人之母厄娃的后裔”[39]。圣母玛丽亚“是诸圣之后,最受赞颂者,她也是给我们展示成圣之道,并与我们同行的那一位”,从母亲的角色方面,她“有时亲手抱起我们,亳不判断我们。与她交谈可安慰我们、释放我们、圣化我们”(GE 176)。

 

  1. 也就是:“确保眼前永远有天主,天主高于一切”,见《耶稣会会宪》,第一条。

  2. 习安东神父,《教宗教宗方济各访谈》,载于《公教文明》2013年,第三期,页460.

    译文来源:梵蒂冈广播电台 http://www.archivioradiovaticana.va/storico/2013/11/02/%E6%95%99%E5%AE%97%E6%96%B9%E 6%B5%8E%E5%90%84%E6%8E%A5%E5%8F%97%C2%AB%E5%85%AC%E6%95%99%E6%96 %87%E6%98%8E%C2%BB%E6%9C%9F%E5%88%8A%E8%AE%BF%E8%B0%88%E5%85%A8 %E6%96%87_/zh-1105767

  3. J. Malègue, Agostino Méridier, Milano – Roma, Corriere della Sera – La Civiltà Cattolica, 831 s.

  4. Francesco, L’ umiltà e lo stupore. Omelie da Santa Marta. Settembre 2015 – Giugno 2017, Milano,Rizzoli, 2018, 230.

  5. 在此,教宗方济各像以往一样,在主要的文告中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强调某些主教会议所提出的共议精神。本文告也包括一些地区主教的声音,他们来自新西兰 (GE 18)、西非 (GE 33)、加拿大 (GE 99) 和印度 (GE 156)

  6. Id., La verità è un incontro. Omelie da Santa Marta, Milano, Rizzoli, 2014, 335; Id., La felicità si impara ogni giorno. Omelie da Santa Marta. Marzo 2014 – Giugno 2015, ivi, 2015, 371.

  7. J. Malègue, Agostino Méridier, cit., 989.

  8. J. M. Bergoglio, Nel cuore di ogni padre, Milano, Rizzoli, 2014, 210.

  9. 同上, 211.

  10. Id., Il desiderio allarga il cuore. Esercizi spirituali con il Papa, Bologna, EMI, 2014, 22 s.

  11. 同上。

  12. Francesco, L’ umiltà e lo stupore, cit., 244 (Omelia del 9 giugno 2016).

  13. 参见D. Fares, «“Io sono una missione”. Verso il Sinodo dei giovani», in Civ. Catt. 2018 I 417-431.

  14. “就像圣女小德兰,我们每个人都应在不同的召叫中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会的爱心”。

  15. 参见J. M. Bergoglio, Non fatevi rubare la speranza, Milano, Mondadori, 2013, 212 s.

  16. 教宗在此引用了I. Quiles, Filosofia de la educación personalista, Buenos Aires, Depalma, 1981, 46-53.

  17. 同,Il mio ideale di santità, Milano, Paoline, 1956.

  18. 同上,196.

  19. 若望保禄二世, 宗座文告,《新千年的开始》,条. 56; 307.

  20. 参阅圣依纳爵‧罗耀拉,神操,条.230-237; 同, 自传, 99; 耶稣会会宪, n. 288.

  21. J. Bergoglio – A. Skorka, Il cielo e la terra. Il pensiero di Papa Francesco sulla famiglia, la fede e la missione della Chiesa nel XXI secolo, Milano, Mondadori, 2013, 24.

  22. 参阅圣座教义部,《依照天主的计划》(«Placuit Deo»),致全球天主教会主教信函,对某些有关基督救恩的观点作出澄清,22 febbraio 2018.

  23. 阿根廷宗座天主教大学世界神学会议视频讯息(2015年9月1-3日)。

  24. J. M. Bergoglio, La verità è un incontro…, cit., 423 e 78.

  25. 参见Tommaso d’Aquino, s., Summa Theologiae, I-II, q. 107, a. 4.

  26. Francesco, La felicità si impara ogni giorno…, cit., 126.

  27. 对这个主题的深入讨论,请参阅D. Fares – M. Irigoy, Il programma della felicità. Ripensare le beatitudini con Papa Francesco, Milano, Àncora, 2016.

  28. 方济各,对《公教文明》杂志社团体的讲话,2017年2月9日。

  29. 方济各承认这些激进和批评的态度甚至也存在于某些自称“天主教”的媒体,它们不仅容许,有时甚至会加剧诽谤中伤和不尊重他人名誉的行为,滋生愤怒与复仇欲望 (参阅 GE 115).

  30. 参阅 M. A. Fiorito, Discernimiento y lucha espiritual. Comentario de las Reglas de discernir de la Primera Semana de los Ejercicios Espirituales de San Ignacio de Loyola, Bilbao, Mensajero, 2010 (or. 1985). 参阅 J. L. Narvaja, «Miguel Ángel Fiorito. Una riflessione sulla religiosità popolare nell’ambiente di Jorge Mario Bergoglio», in 公教文明 2018 II 18-29.

  31. 当时的贝尔格里奥神父任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他专门著书强调对这个座右铭进行反省:参阅 J. M. Bergoglio, «Guidare nelle cose grandi e in quelle piccole», in Id.,Nel cuore di ogni padre, cit., 91-102. 他另外还写道:“圣依纳爵不是以功能主义的世界观而是从灵修生活的视角考量 “渺小”还是“伟大”(……)将超性认识的存在误以为其他维度的问题是日常的诱惑只有分辨的智慧才能拯救我们”(第94页)。

  32. J. M. Bergoglio, «Essere nei crocevia della storia. Conversazioni con i gesuiti del Myanmar e del Bangladesh», in Civ. Catt. 2017 IV 525.

  33. 同,Aprite la mente al vostro cuore, Milano, Rizzoli, 2013, 124.

  34. 参阅同,In Lui solo la speranza. Esercizi spirituali ai vescovi spagnoli (15-22 gennaio 2006), Milano – Città del Vaticano, Jaca Book – Libr. Ed. Vaticana, 2013, 74 s, n. 2.

  35. 参阅同,Aprite la mente al vostro cuore, cit., 21-29.

  36. 参阅同上,24.

  37. 关于教会的这一活动,请参阅D. Fares, «10 anni da Aparecida. Alle fonti del pontificato di Francesco», in Civ. Catt. 2017 II 338-352.

  38. J. M. Bergoglio, È l’amore che apre gli occhi, Milano, Rizzoli, 2013, 261.

  39. 同,Nel cuore di ogni padre, cit.,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