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讲话时,语言简朴,并善于运用图像,祂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明白自己。大家因此乐于倾听并纷纷称赞,因为祂的讯息直接进入他们的心田。这种语言不是那种当时法学士所用的复杂语言,艰涩难懂并拒人以千里之外。耶稣正是用这种语言讲述天国的奥秘,而不是复杂的神学”1

去年夏天,在一个主日的《三钟经》中,教宗方济各以对耶稣语言的反思开始,对撒种者的比喻发表了评论。教宗说,耶稣使用的是一种直达内心的简单语言,相反,死板的神学则使用一种复杂的语言,使人们远离天国的奥秘。

对两种语言的分辨显而易见:如果直接使我接近耶稣的爱,它必来自“善神”;如果使我远离耶稣的爱,它必来自“恶神”。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某些媒体使用的语言,也常常直指我们心里,但目的不是播撒优良的麦种,而是散播有害的莠子,我们对此又应如何评价呢?

有时候,我们会读到某些攻击教会和教宗的文章。的确,有些人以捍卫教会的教义为名攻击教宗,另一些人则以捍卫教宗为名对教会发起攻击,尽管如此,二者实质上皆是同时对教会和教宗的攻击。他们使用的语言似乎并不复杂,往往以争权夺利的阴谋诡计、对高级神职人员的谣言中伤、教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耸人听闻的牧灵或政治性错误甚至对天主教教义的威胁为标题,直言不讳,单刀直入。但某种过于简单化的语言并不一定是简单的语言,尽管它可能看似简单,就像最初看起来像麦子的莠子一样。

在莠子和麦子的比喻中,主人一眼看穿:如果有莠子,那是因为仇人撒下的种子(玛13,28)。但是,不应急于根除它,因为会有将麦子与莠子一起拔掉的危险。但是,当杂草太多,阻碍麦子的生长时,应将其除去一些,使麦子能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样,在讨论过程中,当语调过高并且用词不当,开始伤害别人的时候,如果想继续进行谈话,那么调整语调并“注意语言”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为这种恶毒的语言辩解,说这事实本身是与丑闻有关。假设这个理由充足的话,那么反之,当教宗承认梵蒂冈内部存在着腐败或谴责某种丑闻时,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但事实并不仅仅在于,任何人都可以不必担心谁是听者或读者,通过对以上类似新闻进行解述和评论,报告自己的主观“事实”——可以说,某种语言的存在首先是对“真理的光辉”进行攻击。

加强注意我们所用的语言与维护全球的空气质量同样重要。并且,这种对语言的注意不仅与我们为组织理性话题而选择运用的概念和形像有关,它更与为寻求真理而对话双方的相互关注及彼此尊重有关。

进行公共对话的条件是大家互相尊重,我们必须保护这种尊重。但这不意味对公共场所常用的保护方式,即面对恐怖行为的威胁,采取派遣军队到街道进行防护的办法。捍卫公共对话需要语言得体并对其不当使用进行谴责。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语言免遭亵渎。为了能够做出这种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分辨力。

当今语言的掺假程度使我们很难分辨那些具有诱惑性的言论,它们实在是五花八门:有的使用八卦杂志中典型的轻率语言来暗示流言蜚语性的概念或图像,有的以神学概念装饰他们貌似严肃的语言——他们仿佛沙漠中用圣经来诱惑耶稣的魔鬼,试图混淆和扭曲化身为基督的真理。法利赛人和法学士正是用这种欺骗性的话语来试图“在(耶稣的)言行一致中找出破绽,将慈爱转化为骗局,并由此将安全感粉饰为信仰,把占有化为希望,自私转为爱恋”2

以求实的精神讲事实

在语言分辨能力的成长道路上,依纳爵和方济各·沙勿略的耶稣会同伴圣伯多禄·法伯尔(Pietro Favre)提出的一些原则可以给予我们帮助。据依纳爵称,法伯尔深愔神操并具有敏锐洞察力和灵修对话的神恩:他懂得与所有人交谈,即使对他的对手也抱着极为尊重和令人信服的态度。

他如此解释第一个原则:“在弥撒过程中,我产生了另一种愿望,但愿我能以尽力所行之善,完成对善神的中保作用。我想到上主不喜欢信教不虔诚者3在教会中进行某些革新的方式。即便实际上他们可能说出真实情况,这有时在恶魔身上也会发生,但他们绝不是以圣神那种本着真理的精神去做”4

伯多禄·法伯尔指出,仅仅“讲事实”还不够,需要用圣神本着真理的精神讲出来。重要的是以真正希望以事实来具体帮助纠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为目的。在实践中,法伯尔区分三个“事实”:真实事物(事实),求实精神(即讲话时要讲“事实”的思想态度)和作人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事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之间,正是求实的精神,或者说“美善的精神”将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与恩宠联系在一起——这些事实中甚至包括罪恶,恩宠使一切朝向对美善的追求。

这种分辨力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真假的判断。对一个讲话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和评价它整体上和字字句句中体现美善精神的力量。从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权衡它整体上或某些地方阻碍善神行为或扶助恶神所造成的影响。为了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唯一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的分辨能力。

当一个学生向灵修导师叙述自己遇到的事情时,使用一个侮辱性的词来形容另一个人,例如:“他是一个恶棍”。导师微笑着问学生:“这个词可以在圣经中哪里找到?”经此一问,学生才想起在《玛窦福音》5:22的一段经文中,对弟兄的侮辱和蔑视受到主的严厉谴责,于是意识到自己被恶神“诱惑”了。由此可见,即使有的论述不乏客观事实和不可否认的推理,但为了发泄对兄弟的愤怒,即使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我们就可以分辨出充斥于整个论点的不良情绪。

因此,问题在于我们在讲事实的时候要以善神为指引,与其中固有的可能性联系在一起,圣神用那些话可以向某人施善或纠正邪恶。或者可以说,从相反的一面解释,问题是以恶神为指导讲出的话,不管是真是假,圣神都不可能通过它来对某人施善或有效正邪恶。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这种分辨也有助于思考从事实到所用词汇的连接。就像许多人在聆听教宗方济各讲话时,可以感觉到,他简朴的语言使自己内心产生对美善的向往,或者会感到纠正自己生活中不足之处的可能性,这表明引起这些感觉的讲话是真实的。尽管这种语言方式可能不尽完美,但圣神对它加以祝福,并用它来指导教会和/或个人在某个时刻的生活。

另一方面,例如阅读某些文章或观看某些电视报道时,如果我们注意到内心对善事的渴望被阻止,黑暗侵入我们的思想,对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再抱任何希望——这表明某种具有迷惑性的演讲正在进行中。这些话语使圣神感到悲伤,因为某些事情正在阻碍祂的善行。

是否可以使圈套落空并不重要,我们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辨。正如有些炸弹因为无论如何都会爆炸而无法消除一样,也有一些无法消除的言论,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引发不良事物和暗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简而言之,这种语言旨在恶意中伤。在这些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不理睬那些恶言恶语。

由此可见,或是以善意形式讲事实,或是以嘲讽、愤怒和蔑视的口吻去谈论,其间差异看似微小,但实际效果却可能截然不同。以谦虚和尊重讲事实是张开双臂的桥梁。反之,以刻薄而无礼讲事实好比一记耳光,它只能妨碍对话和相互理解。

一个人讲事实的精神也直接影响他看待事物的方式。用语不佳也会导致思想和看法上的问题,会使人走入盲目。使用令人反感和具有诱惑性的语言,其最终结果是自欺欺人,失去对事实的认识。

最后,真理不仅只包含“事实”或“抽象定义”,作为基本组成部分,它首先包括以尊重和亲切的态度叙述事物,以事实的光辉引人入胜,旨在行善而不是伤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白有时一个刻意的讽刺语气或目光能够完全颠覆最和平无辜的真理,引入致命的恶毒中伤,这种恶毒甚至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讲事实要以求实的精神去讲,这种精神便是圣神。

“削减”的陷阱

圣伯多禄·法伯尔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求实精神来分辨说话方式的第二条原则。他祈求上主在圣神的引导下教导他以得体的方式讲述天国的事情,但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经历一种“削减”。他觉得当他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验时,如果在语言上不加注意的话,就会削减他本人所获恩宠的效应。法伯尔这样说:“(我祈求上主)教导我如何在讲话时以圣神为指引,讲我或别人已经有直觉的事情。实际上,我经常不断地讲着、写着和做着很多事情,毫不关心之前曾以何种精神感受到它们。因此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我会以随意的形式和愉悦嬉戏的精神叙述我之前以同情和内心的万般痛苦所经历的事情。理所当然,倾听的人所感受的相对有所减少,因为叙述那些事实的精神状态与经历它们时的精神状态无法相比”5

法伯尔将所有这一切都归咎于他在表达接受的恩宠时,善的精神比他在接受恩宠时有所“削减”。他将这种程度较低的善归咎于我们所讲的“语气的变化”:他是指当自己以开玩笑的语气表达之前在他内心曾引起同情的东西。

我们因此以这个原则为标准,去衡量某些谈论:它们通常会从本身内涵“较多”的人或物中不停地减去一些东西,直到使它成为(或至少显得)“较少”。这是指我们可以注意到某些语言方式在其语调上的改变,它们会以“藐视”的态度去贬低别人,诽谤中伤,更有甚者,以至在谈论重要甚至神圣的事物时,也会对其极端简单化或加以篡改。

圣依纳爵在其培养辨别力的一个规则中说明,这种诱惑的目的并不总是寻求最大的邪恶:“如果这一系列的思想进程,最终把我们领到一些恶事,或一些使人分心的事上,或某些不如先前定志要做的那么好的事情上;更有甚者,如果它使人灵软弱、烦闷、扰乱不安,丧失了原来的平安及宁静,显然表示,这思想进程是由恶神而来”6

此外,有些人之所以费尽心机地营造这种“小恶”,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以更大的邪恶为目标将无法奏效。所有这些经常会在有关教宗和教会的评论中反复出现,正是以这种方式,许多人往往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中计”。

某些用语“直入”肺腑,并能有效地制造不大严重的恶事,为了能够对其进行分辨,必须首先认识到其中善的成分的减少,然后再与我们读到或听到的某些评论及其语调制造的“风言风语”联系起来。举一个例子:统计数字表明,教宗方济各在就位四年后,其支持率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居高”7。同样,他在原籍国也受大多数群众的欢迎8。但是,根据某些当地媒体,“人们对教宗表示反对”这一表述则仿佛是在报道一个明显的事实。如果以统计数据为参考,对教宗方济各的热爱在阿根廷人民的心目中实际上一点都没有减少,但某些人对一种想法的散播使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目前对教宗最好不要多谈,否则等于吵架”。这正是“削减”造成的骗局。

这种骗局同样出现于某些针对方济各政见的评论。我们知道,教宗始终主张“政治复兴”,因为它是以寻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博爱原则的最高形式9。从这个高度出发,教宗指出一切都含有政治性,包括讲道在内。在城邦(polis)所谈的一切,但凡与公共利益有关,都具有政治意义。如果说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政治是廉政,那么谁会有兴趣对廉政的称颂者予以“贬低”?只有那些从性质上来说处于次要位置,但却凌驾于政治”其上”,而不是服务于政治的权力,也就是说,那些以金钱、武器和技术为主的权力。

同时,教宗已成为一个参考,并多次努力起到在冲突国家之间促进对话的桥梁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这样一个对各种冲突起仲裁作用的人,谁会有兴趣去陷害他的名誉?只有那些可以从对话和民主共识以外的其他解决方案中“获益”的人。

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试图表现一个虽然表面上在国际范围内深受公众欢迎但实际上管理无方的教宗形象。文中“创造”的教宗形象是:他已不再于圣玛尔大餐厅的中心用餐,而是和少数几个选定的人聚集在一个角落里,背对着室内其他的人。这里,我们使用“创造”这个词,是因为尽管一个这样的照片确实存在,但将它与周围环境隔离无法表达任何真实情况。方济各在圣玛尔大用餐1500余次的真实情况是,作为教宗,他总是选择与大家分享生活和一起进餐,并且起初总是坐在房间的中央,但意识到他在入口出现时会使很多人感到尴尬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为了避免打扰大家,他决定在同一环境中选择另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安顿下来。多年来,教宗一贯如此,不存在任何新闻。但是,某些人怀着一种令人极为不快的恶毒,以欺骗性图像为工具,制造冒假的讽刺漫画,枉费心机地试图损害教宗的形象。

提出一些“更”具体和更好的建议

法伯尔指出的第三个原则是“依纳爵的更”,它有助于我们正在讨论的分辨。圣依纳爵所提出的“更”和“愈显主荣”为人熟知。但他指的“更”不是理想的概念,并非提出一个抽象的追求完美无暇的建议并要求大家去实现,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具体的、可能的“更”,其中包括对时间、地点和人的考虑。归根结底,是使天父愉悦,也是圣神邀请我们不断向前迈出的一步。它可能是伟大的一步,就像圣保禄的皈依或圣马希连·国柏(San Maximiliano Kolbe)的义举一样,后者为挽救被判除死刑的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可能是一小步,就像小孩子轻松地跳过一个小水坑。无论这一步是大是小,都带有同样的“更的精神”。法伯尔指出:“总的来说,当你对一个人的行动、信仰、希望和爱心所提出的目标越高,要求他在感情上和行动上做出最大奉献,就越有可能在他心中唤醒善神和恶神(……)也就是,一个使你增强,另一个使你削弱;一个为你指路照亮,另一个带来黑暗,让你迷茫——总之,一个是美善,另一个完全相反”10

教宗方济各在讲话中反复向我们发出邀请,要求我们籍对耶稣基督和近人的爱向前迈进切实可行的一步。不论是讲道或是写作,他并不遵循条约式的严谨,赋予所有主题之间保持一定比例的逻辑。他的神学是务实和布道的11,不旨在研究定义,而为生活服务,“尽全力去爱和服务于天主、我们的上主”。我们需要扫除心灵上的尘土,唤醒体内的灵性,邀请每个人去分辨圣神对他们各自的吩咐,而不是去思考祂“总体上”在做哪些叮嘱。

从教宗身上,人们可以注意到他的意识来自经验:他向来不求与学者进行深入讨论,而是力争与那些有迫切渴望的人沟通,因为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指引。

务实和布道神学中的“更”,也就是圣依纳爵神操的“更”,以人的心灵为中心,帮助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找到圣神的“更”,指引每个人的“皈依”,对主向他们发出的服务的召叫做出回答。因此,当方济各认为某个主题对心灵的皈依至关重要,并就此提出某些论点,不当的做法是问他为什么不同时关注其他论点,或者得出结论,说将教宗提出的论点“推广普及”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12

歪曲“更”逻辑,制造陷阱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更”的逻辑会被某些人歪曲和利用。我们在此作出以下分析。

方济各的语言具有一个劝勉的尺度,使每个人,包括批评他的人,思考如何向前迈出自己的下一步。有些言论虽对此予以肯定,却同时试图寻找教宗方济各的攻击对象:哪一个前任教宗,哪一个通谕或哪一个教条。

去年,在罗马耶稣堂举行的纪念圣依纳爵的讲道词中,前任耶稣会总会长倪胜民神父(Adolfo Nicolás)说,方济各教宗的话像先知的话:有时候听起来显得严厉或不耐听,但如果你想向前迈进,并且以这种态度接受这些话,那你会发现实际上这它们总会对你有益;另一方面,那些出于对自己特定利益的维护,对教宗的话断章取义的人,结果往往是他们内心“更”的不容。

这个原则有助于辨别某些遵循法利赛人和法学士逻辑的语言。当耶稣做出具体的善举时,例如,祂在周六治愈了一个一只手瘫痪的人(参阅玛12:9-14 ),法利赛人和法学士却指控祂违反法律。这些语言是与道成肉身的方向完全相反的,在道成肉身中,任何言语和行动都不会以攻击某人或摧毁某物为目的,而是旨在向身处某时某地的某人传递恩宠。

这种与道成肉身相反的方向可能是不当的、片面的或具有破坏性的,无论如何,其最终目的总是相同的:他们会竭尽全力,阻挠圣言在一颗坚实的心里降孕;或者,即使圣言已降孕,也不能像种子在土地里那样扎根;再或者,期待结的果实越少越好。如果不能达到以上的任何一个目的,至少也要尝试如何破坏安宁并侵蚀灵魂。

某些人或明或暗地指出教宗方济各对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通谕《真理的光辉》(Veritatis splendor VS)有所攻击。这种指责无根无据,似乎根本不值得提及,但事实上,当此类谈论的语调如此坚定不移、冠冕堂皇时,很多思想淳朴的人通常会感到困惑和愤慨。这便是法利赛式庄严的“更”!方济各在其宗座劝谕《爱的喜乐》(Amoris laetitia AL)中总结了以家庭为议题的两个世界主教会议的结果,并在其中表示:“并非所有关于教义、伦理、牧灵等问题的讨论,都需要教会训导权的介入,才能作出定论”(AL 3)。这与《真理的光辉》中的精神完全相符——若望保禄二世在文告中“对当今伦理道德神学的某些倾向的分辨”(VS 28-83)进行总结时提出的劝导是:“我们主教团兄弟们不应仅限于警告信友关于某些伦理道德理论中存在的错误和危险。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展示真理的迷人光辉,那就是耶稣基督本人”(VS 83)。

教宗方济各的劝谕是对圣若望保禄二世“宗座劝谕”的一个扩展。真理的光辉实际上既不在定义中,也不在《真理的光辉》中,而是在有血肉的人身上闪耀13。真理可以在艺术品、比喻、一个慈悲的举动或最初宣讲(kerygma)中,但不能在抽象的定义中闪耀,因为当定义时,思想沉浸在如何定义中,而不是默想需要进行定义的现实。抽象概念分割非本质现象,不同于在所有的偶然现实中闪耀的光辉。

现在,让我们对这个“更”的原则作一个最后的反思。教宗方济各像一个先知者一样,唤醒了圣言的力量,禁锢它的不仅是抽象模式,还有那些不共戴天的意识形态仇敌。作为教宗,他积极鼓励并促进有关人士间能够互动和对话。他的一贯作风是与大家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真正地“进行接触”,他既能与大众保持关系,尤其是与那些处于地理和生存边缘地带的人,又能与各种政治、文化和宗教人士对话。这一切从他就任伊始便对传媒界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够以自己的话语讲述事实、改变现实并引导其发展方向,这是每个作家和媒体工作者期望实现的梦想。

这种吸引力不仅在那些对方济各说得很好的人中得到了体现,甚至在他的批评者中也得到了体现。他们也试图模仿方济各,尝试利用极地对比发明巧妙的隐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除了否定地证明自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济各的重要创造力之外,无能为力。

“对别人的言语加以善意的解释”

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以善的灵性状态谈话,神灵通过这样的言谈话语,也能更有效地给你真理的启示。这就是圣依纳爵·罗耀拉所说的“对别人的言语加以善意的解释”。他用三句话阐述了一个如何以善神与所有人进行对话的完整解释。教宗方济各便正是以同样的对话艺术著称。依纳爵说:“任何善良的基督徒,对别人的言语,常该爽快地加以善意的解释,不可轻易批评;如果无法善意解释,就该询问那说话的人是什么用意。倘若他懂错了,便可予以善意的纠正;倘若这还不够,便该试用一切适当的方法,使他认清真理,避免误入歧途”14

显然,依纳爵这里指的是那些希望彼此了解的人之间的对话,因为即使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但围绕着这些问题,他们用爱来质疑和纠正自己。至于上述那些以欺骗性语言写作的人,我们只能说,鉴于他们先入为主的思想,努力与他们进行对话就好比缘木求鱼。但教宗方济各对他的批评者却别有自己的一番姿态。

对批评他的人,教宗有许多开放和对话的姿态。例如,当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信件进行联系时,每当意识到对方有异议并且希望直接沟通,但能够采取和平方式而不是出格的攻击和表达方式,他的一贯作风是向对方表示感谢。有时候他需要对一些错误信息予以更正,在这种情况下他也都是谨慎地与当事人私下解决。另外,当有人以对他进行攻击性批评时,他仍能心怀大度,把这些批评保存下来,以便帮助自己沿着上主正确的道路向前迈进。总之,教宗方济各不断指出,不管是讲话还是传达信息,我们应以温和为第一。

虽然并不总能改变批评他的人的思想及沟通方式,但教宗的态度却触动了所有人的心。这揭示了他的道德高度,他的友善能够消除对手的敌对情绪。大家还可以看到,当教宗受到批评时,无需我们去捍卫他或去攻击他的批评者,因为在他们之间敞开的是一扇通向对话的大门。对于因这种语言而受到伤害的基督徒,重要的是进行反思,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以批判和平静的目光审视它,学会不受“削减”型言论或被歪曲的“更”型言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你对教会和教宗的爱被窃夺或削弱。

参考文献

  1. 方济各, 三钟经, 2017年7月16日, 见 www.vatican.va
  2. J. M. Bergoglio, Meditaciones para religiosos, 布宜诺斯艾利斯, Mensajero, 2013年 (意文版 Nel cuore di ogni padre, 米兰, Rizzoli, 2014年, 185)。
  3. “信教不虔诚”一词在古希腊文中为“airesis”, 意为“分割,分裂”。我们今天用来形容那些好搞宗 派活动的。信教不虔诚者是指那些将个人利益置于团体利益之前的人。
  4. P. Favre, Memorie spirituali, Roma,《公教文明》–《晚邮报》, 2014年, 条51。
  5. 同上, 条52。
  6. 圣依纳爵·罗耀拉,神操, 条333。
  7. 参阅 «Entre popularidad y críticas, el Papa inicia su quinto año de pontificado», 见Milenio (www.milenio.com/internacional/papa-francisco-popularidad-vaticano-plaza_san_pedro-milenio- noticias_0_918508319.html), 12 marzo 2017年3月12日。
  8. 教宗享有阿根廷民众82%的支持率。参阅«La popularidad del papa Francisco es muy grande en el país»,见Infonews (www.infonews.com/nota/306774/la-popularidad-del-papa-francisco-es-muy- grande-en-el-pais), 2017年3月29日。
  9. 参阅J. L. Narvaja, «Il significato della politica internazionale di Francesco», 载于公教文明III 2017 年 15。
  10. P. Favre, Memorie spirituali, 引, 条 301-302。
  11. 关于初传神学, 参阅M. A. Fiorito, «Apuntes para una teología del discernimiento de espíritus», 载于 Ciencia y Fe 19 (1963) 401-417; D. Fares, «Aiuti per crescere nella capacità di discernere»,载于公教 文明 2017年 I 377-389。
  12. 出于与文中相同的原因,尽管以下评论有关人的存在,而不属于神学领域,提出以下问题是不 恰当的:“教宗为什么访问非洲和亚洲,瑞典、土耳其和拉丁美洲的各个国家,而不访问自己 的祖国?”这个提问的逻辑要么是严谨的(即“如果您访问了所有的”,为什么不访问“一个”?),要么是不严谨的(即“如果您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优先对其进行访问?”)如 果事实上教宗遵循的逻辑是在最大的可能性范围内寻求最大的实际效益,那么我们应扩大讨论 范围,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的存在:例如,可以说,为了寻求尽可能多的成果,教宗正在寻求最 恰当的访问时机。如果从这个逻辑出发,那么你会从内心期待这个访问的到来,而不是像福音比喻中的工人那样抱怨(参见玛20:11-15)。
  13. “真理的光辉在造物主的所有造物中闪耀,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照耀着以神的形像和按着神的样式被造的人”(VS 序言)。“真理的光辉”的表达是指始终与善联系在一起的真理之美。 美丽是真理与善良合一的光辉。
  14. 圣依纳爵·罗耀拉,神操, 条22。